曾毅
曾毅基本资料
中文名:曾毅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揭西
出生日期:1929年3月
逝世日期:2020年7月13日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当选为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获贝利·马丁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别:男
曾毅人物生平曾毅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1953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工作。
1956年,调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
1974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前往英国格斯拉斯哥大学研究肿瘤病毒(至1975年)。
1975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从事病毒研究工作。
1981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副所长。
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同年12月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所长。
1984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86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客座研究员从事HIV的研究(至1987年)。
1992年,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2年10月,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于组建成立,曾毅担任院长。
2003年,当选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获第七届贝利·马丁奖。
2020年7月13日,曾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主要成就||曾毅科研综述
曾毅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在中国国内广泛应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挽救很多病人的生命。应用血清学指标可以在发病前5-10年预测鼻咽癌发生的可能性。在国际上首先从高分化和低分化鼻咽癌建立细胞株,这些细胞株都带有EB病毒的DNA和蛋白。发现鼻咽癌高发区的一些中草药、植物和食物带有促癌物。发现人鼻咽部的厌氧杆菌能产生丁酸。发现与HLA连锁的鼻咽癌易感基因。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协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粘膜组织在裸鼠能诱发人鼻咽癌。这是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的直接证据,同时也提供了研究鼻咽癌病因多因素和作用机制的模型。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证明1984年HIV已传入中国。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发现一些中草药有较高的抑制HIV复制的作用。 获国家科委、卫生部、医科院、预防医科院和广东省等 14 项奖。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89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获陈嘉庚医药科学奖。曾毅学术论著
曾毅发表中英文论文共600余篇,著书6本,论文集4本。曾毅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奖励名称
2008年
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2009年
北京市科技二等奖
2013年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曾毅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
国家杰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1991年
第四届陈嘉庚科学奖(医药科学奖)
1993年
当选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
英国Bell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06年获贝利·马丁奖(第七届)。
2009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
2012年
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